一个企业的竞争力,首先来自于技术能力,其次是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。中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、技术力量问题,大部分起点较低,生产设备陈旧,有的机器还是20世纪30~40年代制造的。不少企业使用的是其他企业淘汰的设备,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、质量和水平,也影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,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一开始就处于下风。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,还表现为技术人员缺乏、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。据我们对湖北省33家规模稍大一点的乡镇企业的调查统计,其中23家企业大学本科毕业的技术人员有88人,另10家没有1人;技术人员中,有高级职称的共59人,其余的绝大部分为初中生,比例高达70%以上。文化水平的低下,使得管理手段落后、原始,企业经营者主要靠经验型的经营方式,对市场预测的能力很低,因此,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,加上产品质量低,企业的生存能力较低。
妨碍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发展、引进人才、留住人才的另一个大缺陷就是家族化的管理体制。大量资料表明,家族制管理有利于私营企业的创业,不利于企业的发展,这一弊端在企业规模扩大之后表现得非常充分。私营企业要扩大生产就需要技术,需要引进人才,但在人才使用、培养上,私营企业主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,怕技术人员跳槽,怕技术流失,更怕自己的投资赚不回来,显得比较保守、功利。这样一来,既留不住人才,也得不到技术。家族制管理现象在私营企业中比较普遍。有资料显示,已婚业主的配偶,有50.5%在企业内做管理工作,有9.8%负责购销工作;企业主已成年的子女,有20.3%在企业内干管理工作,有13.8%负责购销工作。在资产投放上,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有一个调查数据,在调查的对象中,51.8%的企业是独资企业,企业主的投资占了投资总额的82.7%,在其他投资者中,企业主的亲属占了16.8%,形成了家族制企业的产权结构。但是,市场竞争的环境条件却要求家族制企业破除自己筑起的封闭圈子,使家族资本融合社会资本,与家族之外的成员共同分享资产所有权、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;社会化大生产和协作,也要求改变家族制企业的控制方式和管理方法。